【本文作者】葉慧昌中醫師 【本文作者服務診所】葉慧昌中醫診所 【文章分類】中醫中藥 發表日期:2008-06-25 點閱數:21961
【文章標題】纇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療法
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療法
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率約每百人中有一到三人,好發年齡在15歲以後,高峰期是35至45歲之間,女性多於男性,約為3比1。另有研究發現,婦女產後三個月內發生率明顯增加。
有少數是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,在二到五歲及十歲是好發的高峰期,而且都是從膝關節開始發病,不像成年型多以手關節為主。
發病關節有對稱性的腫脹疼痛,皮膚常呈暗紅色,明顯發紅較少見。晨間關節僵硬時間的長短,有助於疾病活動度的評估,亦即當病情改善則僵硬時間會縮短。
此外,患者也可能有輕微的發燒現象,伴隨著類似感冒的症狀,諸如冷顫、全身痠痛與疲倦,加上體內的發炎反應,也會促使代謝消耗,使人食慾減退,造成肌肉消瘦和體重減輕。
除了臨床症狀之外,可抽血檢測類風濕性因子,約有70%至75%呈陽性反應,X光檢查則顯示骨質疏鬆或邊緣性缺損。
中醫治療本病可細分為五種類型:
一、濕熱阻絡:多處於發作期,發病急驟,患者身熱口渴,煩躁不安,小便短赤,關節肌肉紅腫熱痛,入夜更甚,關節活動受限。可用當歸拈痛湯加減來清熱通絡、疏風利濕。
二、寒濕阻絡:多見於非發作期,病程較長,關節肌肉疼痛劇烈,痛處固定,屈伸不利,遇寒更甚。可用烏頭湯加減來溫經散寒、活血通絡、祛風除濕。
三、風邪阻絡:臨床較為少見,以大關節為主,肢體關節游走性疼痛,痛無定處。可用小續命湯加減來祛風通絡。
四、濕邪阻絡:肌膚麻木不仁,肢體關節重著、腫痛、酸脹,多於陰雨天疼痛加重。可用薏苡仁湯加減來祛濕活絡、疏風散寒。
五、肝腎陰虛:常有頭暈腰痛,肢體發軟,筋脈拘急,關節屈伸不利與變形。可用虎潛丸加減來滋補肝腎、通經活絡。
日常生活方面,只要不是在關節急性發炎期,一些緩和的載重運動,如:散步、快走、伸展操、游泳,都有助於維持良好的關節活動度與心肺功能。天氣寒冷時,則要注意關節的保暖,有空可以用毛巾沾煮開的薑汁來熱敷。
(作者為台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)
【內容來源或主要科學文獻依據】醫師自行發表 【轉載本文請取得原作者同意】 |